流内铨本在御街同潘楼街相接处的内街上,一走出去便是繁华闹市,除却商铺酒肆,也有不少小贩或挑担或铺布在街边叫卖。
郭安南本就心中烦闷,听着街上的烟火嘈杂声响,在原地,眼睛直直看着路边一个小贩的摊子,半晌没了声响。
傅令明循着他的目光望去,却见得那小贩正笑呵呵说话,道:“姑娘倒是好眼力,这两锭墨乃是我家中传下来的,听闻是前朝开国皇帝李附在潜邸时亲手所做,当年我有个先祖在他身边伺候,因功得了赏赐,一直就将此物供奉在家,我原也不想发卖的,只是而今手头实在紧,不得不拿出来换一二银钱养家糊口,姑娘若是看上了,我也不同你胡乱开价,二十贯钱,两块一并拿了去!”
小贩对面的小几子上半坐着一个少女,正低头弯腰去看地上摆着的两块墨锭,她手上隔了一层帕子,正轻轻翻捡查看细节,笑道:“如若单买怎么算?”
声音清柔,十分好听。
小贩为难了一下,劝道:“若是单买却不合算,这两枚乃是一对,拆开就不好卖了,拆开我要收十二贯。”
那女子手中捏着两锭墨,一时也没有说话,只低头看着,仿佛有些犹豫。
傅令明一下子就认了出来,这应当是自己方才在流内铨门口遇到的两兄妹当中妹妹。
潘楼街上的买卖旧物的小贩确实很多,可其中假货起身来,客气地回应了一声,又道:“不想在此处偶遇。”
她看了看郭安南,又看向一旁站着的傅令明。
“这是傅侍郎家的长子。”郭安南随口将傅令明简单引荐了一回。
又对傅令明道:“这是沈姑娘。”
沈念禾一下子就记了起来,问道:“原是前科一甲的傅官人,常听人议论才名。”
她大大方方地行了一礼,话虽然说得云淡风轻,听起来却叫人十分顺耳。
傅令明心中暗暗点头。
郭安南引荐他,只说他是傅侍郎的儿子,这女子叫他,却称呼他姓名,又赞他才名。
按道理郭安南自己就是世家子弟,应当最晓得高门之后,最讨厌的就是被旁人夸时只夸出身,可轮到他说话的时候,还会如此不讨人喜欢。
不过这一番引荐,并未解释对面女子来历,也没说出身,叫傅令明有些疑惑。
他转过头,本以为对方会再做补充,谁料得郭安南已经把他扔到一边,就看着地上摆着的东西,还同那姓沈的姑娘指着墨锭道:“你要是喜欢,也不差这十贯八贯的,我送予你罢。”
一面说,一面伸手要去掏荷包。
傅令明的眉头登时就皱了起来。
他也正当年龄,旁人或许看不出来,可郭安南如此殷勤,在同龄同性人冷眼旁观,又怎可能毫无痕迹——分明是对这女子有意。
这倒是罢了,左右男子三妻四妾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此人眼光如此差,明明那摊贩一看就是在售卖假货,他竟也凑上前去,如果是已经看穿了,只想在女子面前卖好,那便显得不成气候,如若是没有看穿,被个小贩骗得团团转,就了两个身着官服的,不敢围上来,却是个个都望了过来。
那小贩忍不住道:“这话是真是假?不若在此处试一试?”
沈念禾不置可否,郭安南也好奇得很,却是点了点头,一时早有人飞奔去不远处的水井处接了水来,更有人去卖茶叶的庄子里讨了溪流水来。
两钵水平平排开,纸笔都是现成的,有看热闹的献上两枚“古砚”,小贩用墨锭小心分别磨了一点墨,拿十文钱一杆的劣质狼毫笔拿水一湿,沾上墨汁,提笔在两张纸上各自写了几个字。
那字写得并不慢,原本喧闹熙攘的潘楼街上,随着那小贩一笔一划,却慢慢变得安静无比,众人俱是不由自主地盯着他的手,又盯着他的鼻子,想要等一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