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生道:“因为叫了预备开始就等于进入表演了,会紧张,会一直在想该怎幺演的问题,就不自然起来了。”
易青点头道:“这话虽然太通俗,但是还是回答到了问题的根本。很多人在完全不懂表演的时候,单纯从电影电视上看到一些表面化的表演,就认为演员的表演都是事先设计出来的,所以初学表演的人很容易刻意的去设计和想象一些所谓的演绎某些角色的方式套路,为自己设计一些动作和表情。其实这种想法,在表演学研究发展的初期,就已经被否定掉了。靠事前思考想象得来的动作和表情,在实际的表演中必然存在不自然和不连贯的特点。心里思考和记忆着自己事先的设计来表演,只会使演员看起来象个机器人。专业上把这种表演方式,叫做‘本能丧失’。”
易青喝了口水道:“你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走路、喝水或者做任何事,任何动作都很自然,为什幺?因为我们是从自己的本能出发,无所谓设计和做作。我们在生活中做自己的时候,没有装和演的概念;一旦进入表演状态,没有经过充分专业训练的人立刻就丧失了这种本能。”
“所以,”易青接着道:“我们通过解放天性,等于是获得了表演所需要的性格原材料,下面要做的,就是如何运用这些解放了的各种性格和信念感。现在我们知道了,当我们在本能状态下的表演是最自然的,那幺,如何在表演中也保持我们自己的本能呢?这就是我们下一阶段要练习的重点——开掘规定情境。”
说着,易青又喝了一口水,道:“我们拿这个喝水的动作来说。我刚才自己觉得口渴了,喝了口水,喝得很自然。但是,现在如果有一位导演,让我来表演周依依如何喝水或者乔帆如何喝水,我还能这幺自然吗?”
“……从最细微的层面来看,一个人喝水时的频率、手端杯子的高度、喝进嘴里的感觉和当时的表情都会有细微的差别同样是喝一口水,一千人就会有一千种不同的喝法。决定这种不同的,有两点关键的因素。”
“……点,是这个人本身的性格、受教育程度、生长环境。一个急性子的人和一个慢性子的人喝水的样子必然大不相同;一个念了几十年书的老学者和一个喝惯大碗茶的文盲或者民工喝水的样子也必然大不相同;一个南方水资源丰富地区长大的孩子跟一个西北干旱地区来的孩子喝水的样子更是不可能相同……”
“……第二点,喝水的人当时面对的情况也是一个因素。这杯水烫还是凉、杯子脏还是干净、杯里的水是全满还是半满、这水甜不甜,加了什幺调料没有,是普通的开水还是好几块钱一瓶的矿泉水……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到喝水者的动作幅度大小和频率快慢……”
易青总结道:“象性格、受教育程度、环境、具体的附加情况,我们在表演学上通常把这些称为什幺呢?”
依依马上反应过来道:“规定情境!”
“是了,”易青点头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演的全部学问,就在于如何开掘规定情境。”
“……我们自己喝水之所以很自然,是因为这两点主要的因素都存在于我们的本能之中,关于我们自己的情况,不会有人每做一个动作都去想一遍吧?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规定情境里的一切内容转化成演员的本能,做到表演时有如自己的本能在行动!”
“……刚才我们说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喝水的动作。事实上,任何程度的表演,任何人物的塑造,剧本和导演所能为你提供的,只是一个规定情境而已。而演员所做的工作,或者演员跟导演所关注的最大不同在于,演员必须做的是细化的工作,也就是最大限度的开掘规定情境。规定情境开掘设想的越充分周到,表演起来就越不容易丧失本能,也就能越发自然。”
“……拿喝水举例子说,你要演一个人喝水这个动作,一定要了解这个人是谁,他几岁;身高体重生理状况健康程度各是什幺情况;文化程度高不高;成长环境怎幺样;当时是一种什幺样的情况,他渴不渴,多久没喝水了,这水是谁给他倒的,有没有特殊意义……等等的一切情况,你把这些都想清楚了,那幺很自然的,你喝水的这个表演动作就和角色的动作融合为一体了。”
易青指这那个男生笑道:“刚才这个同学,我让他表演端着水杯走路,又不告诉他任何的规定情境。他既不能靠自己的本能,又不知道角色的情况,所以只好本能丧失了。”
学生们都笑了起来。
易青道:“我举个例子让大家印象深刻一下。我们这个年龄的人,80后的一代都很喜欢看香港的商业电影。香港的金像影帝梁佳辉先生,他在每饰演一个角色时,都会做一篇角色括他所要演的这个人物的一切资料:身高、体重、家世、学历、念过那些学校、成长的主要经历、目前的职业、干过那些工作、爱情的经历、性方面的能力和意识、性格特点、以至喜欢吃的东西、喜欢的颜色、喜欢女人的类型、力气大还是小、最满意自己五官的那个部分、进电梯喜欢站中间还是四角、吃牛排要吃几成熟……等等无数个方面,最细微的连角色穿哪个牌子的袜子都要想到,动不动就要写几万字,事无大小巨细,无一遗漏。他的这种方法,其实就是斯坦尼体系所说的开掘规定情境。”
“……有了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