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诸葛亮的“据正道而临有罪”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迂腐行为呢?在我们今天看来,曹魏取代刘氏汉家已是历史的既成事实,就是在当时看来,也被大多数读书人所认同,对于这一点,作为读书人的精英诸葛亮是不可能没有认识的,而且早在赤壁之战之初,他的好友鲁肃就明确地说过:“汉不可兴,曹不可卒亡”。只是这个卒字到底是读cu还是读zu呢?现在大多数人读cu,以为曹操一时间是不可以消灭的,这种读法适合当时的语境。因为这是鲁肃在对孙权谈天下大势,只能说是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消灭曹操的。如果读zu,那么就是说曹操是永远无法消灭的。如是这个意思,那么就是绝了孙权的希望。所以当着主子的面,鲁肃不可能、也不敢说出这样的话。但是,要对照上一句来理解就应该读zu了,因为上一句鲁肃说得很肯定,汉不可复兴,那么后一句也应该是很肯定地对应不可卒zu灭,这样对应起来读就很和谐。汉不可能复兴,曹不可能打败,但不管是那种读法都表现了曹魏力量的强大,诸葛亮要依靠蜀汉的力量打败曹魏是不可能的事,这是其一。还有其二,诸葛亮一定要蜀汉抵抗到底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借助给《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裴松之在谈到张昭在赤壁之战中主和时讲了一个观点。他说,要是当时按张昭的建议主和,那么就**为一了,也不会发生兵连祸结的悲剧,更不会出现如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只是对孙氏政权不利,但有益于天下。拿此来做类比,蜀汉向曹魏称臣,也许对蜀汉不利,但有益于国家统一,是顺应历史潮流,顺应历史发展。站在今天的社会现状来看诸葛亮的北伐中原,就是以刘氏汉家的一统天下来抵抗曹魏即将统一天下的大趋势,是逆历史潮流而动。
再说,诸葛亮的“据正道而临有罪”以及“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主张,对于诸葛亮的这些言行,用诸葛亮自己的言行来解释也是自相矛盾的。他的“据正道”就是汉贼不两立,所谓汉贼不两立,就是天无二日,国无二主,那么按照诸葛亮的说法,真的是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的话,那么,在诸葛亮执政年代,已是天有三日,国有三主了。此时,孙权也称帝了,再加上曹丕这个皇帝,刘禅这个蜀汉皇帝,天下总共就有三个皇帝了。如果按照诸葛亮的汉贼不两立,蜀汉刘氏皇帝才是正统刘氏汉家的皇帝,那么孙权和曹魏一样也是刘氏汉家的贼子,都应该势不两立,加以挞伐。对此,蜀汉内部很多人也是这样认为的。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汉晋春秋》记载,孙权称尊号,“其群臣以并尊二帝来告,议者咸以为交无益,而名体弗顺,宜显明正义绝其盟好。”蜀汉内部听到孙权称帝这个消息,有人建议诸葛亮要显明正义,要与之绝交,因为继续与东吴来往与名体不符。诸葛亮不赞成与东吴绝交,他提出了三点不同意的理由。其一,孙权想称帝的意图由来已久。其二,东吴人才多,将相和,要攻打他们不容易。其三,可以以孙权为外援,形成犄角之势。诸葛亮不与孙权绝交的三点理由与曹魏相比是站不住脚的。曹魏想称帝的想法比孙权更早,势力比孙权更强大,与孙权联合攻打曹魏只能形成犄角之势,而与曹魏联合攻击孙权会形成前后夹击之势,使孙权腹背受敌。结论,如果诸葛亮以以上三点理由说不应该与孙权绝交,那么与曹魏相比更没有理由北伐中原。三点理由中更荒唐的是诸葛亮居然以孙权想称帝由来已久为理由而不与之绝交,那么一个犯罪已久的恶魔是不是也应该不追究其犯罪行径呢?后来诸葛亮为了全力北伐,又提出了一个理由,“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之亡,孰与伐之。”诸葛亮的理由是不伐贼也是亡,伐贼也是亡,不如冒险伐贼,寄侥幸取胜。所以诸葛亮连续六出祁山,北伐中原。诸葛亮一次次冒险,一次次失败,其趋势,是不断地冒险下去,一息尚存,冒险北伐不止,直至灭亡。既然诸葛亮不惜一次次冒险而失败,为什么要以魏延率五千奇兵奇袭长安的计划太冒险而不与采纳呢?自己的冒险计划一次次失败,证明行不通,为什么不换一种方式让魏延冒险尝试一下呢?由此,我甚至怀疑诸葛亮明知北伐不可为而为之,不仅仅是为了巩固自己在蜀汉政权的统治地位,也许还有更加深层次的不可告人的目的。
三、北伐中原的结局。
北伐中原的结局是借皇权践踏人权,使蜀汉政权万劫不复,使蜀汉人民万劫不复。
对于诸葛亮北伐中原我们绝不能只认为是诸葛亮累死在定军山北伐中原由此失败而宣告结束这么简单。我们知道蜀汉政权所处的地理位置被人称之为天府之国。天府之国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我们无法想象,但我们可以从《三国志.董和传》中可知如下信息。蜀郡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因此社会风气奢靡,从事工商业的富豪之家,平时穿着侯爵的衣服,